文宣心戰處上稿日期:114/02/10
民國114年2月份第2週「莒光園地」節目重點介紹
第一單元:軍普百科-認知作戰大哉問
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,中共的認知作戰手法也在不斷演變,滲透我們的生活、社會與國家安全。這些攻勢的最終目的,都是打擊國人的信心,製造社會對立,影響國家決策。本次特別邀請法務部調查局劉文斌教授,國防安全研究院劉姝廷分析員與曾怡碩研究員一同探討,拆解中共認知作戰的最新手法。
節目重點:
一、中共的認知作戰就像見縫插針,哪裡有機會製造矛盾,就往哪裡鑽。他們不只是在軍事上施壓,更會配合議題操作,讓社會產生不安。例如,每當有軍演,中共不只是派飛機和軍艦圍臺,還會放出各種消息,希望我們自己先嚇自己,進而削弱團結,當社會開始分裂,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。
二、另外中共也利用社群媒體影響年輕族群,運用影音或社群媒體APP等平臺,透過假新聞、惡意訊息、網紅操作、AI輿論生成等方式,藉由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,用隱晦的方式,慢慢影響大家的觀點,營造對中共有利的輿論風向。
三、當國際局勢變動時,中共更是利用這些變化來強化他們的資訊攻勢。像是美國總統剛換人時,便操作各種資訊,讓國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政府及友盟態度,影響臺美關係,藉此打擊我們對國際盟友的信任,讓我們在戰略上變得孤立無援。
給我們的啟示:
認知作戰的可怕之處在於,它不會直接說「相信我」,而是讓你開始懷疑「我該相信誰?」當社會充滿這種不確定感,就很容易被錯誤資訊帶著走。所以,最有效的防禦,就是培養正確的資訊判斷能力,不要被聳動的標題牽著鼻子走,遇到奇怪的新聞,多想一想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。面對來路不明的訊息,記得先查證,不要衝動轉發,減少不實資訊在我們的社會裡擴散的機會。
第二單元:用生命守護家園-孫運璿先生
大家知道孫運璿先生是「永遠的行政院長」,而在他年輕時投入抗戰的相關事蹟是很少提到,孫運璿先生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,投身國民政府經濟建設行列,民國26年抗戰軍興,孫運璿先生不畏艱難跨越了一千九百多公里的路程,將位於陝西電廠的機件拆遷至四川重建運作,奉命達成任務,以及後續遷臺後的搶救電力等事蹟。他的故事,不只是個人的奮鬥史,更是臺灣轉型與崛起的關鍵篇章。
節目重點:
一、抗戰期間,軍隊與工廠的運作,電力供應是關鍵,政府決定遷移陝西電廠的發電設備至四川重建,確保戰時後方能持續運作。孫運璿先生臨危受命,帶領團隊拆除,並徒步翻越高山,依靠騾隊將數十噸的機械設備運往安全地點,為後方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援。不僅展現了他卓越的工程技術,更顯示了他在國家危難時的責任感與行動力。
二、戰爭結束後,臺灣的電力系統幾乎癱瘓,民生與工業都面臨臺灣短時間內無法恢復供電,甚至有人預言「臺灣將會一片黑暗」。但孫運璿先生沒有放棄,帶領一群年輕的工程師,晝夜不停地修復電網,最終在五個月內恢復80%的供電。這場「搶救電力大作戰」,讓臺灣重見光明,更讓人相信,臺灣能夠創造自己的未來。
三、在擔任經濟部長與行政院長期間,孫運璿先生大力推動「十大建設」,開發高速公路、港口、機場,並成立新竹科學園區,讓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科技強國,為未來的產業發展打下基礎。他的遠見,讓臺灣在今天成為世界半導體產業的領導者。
給我們的啟示:
孫運璿先生的一生,是臺灣發展的縮影。他的精神,值得每一個人學習效法他做一個有擔當、敢負責的人,勇於迎接挑戰。現在的臺灣,享有自由、民主、繁榮的景象,是每一位國人的努力,逐步累積而成,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,將自己的愛國心轉化成行動,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,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己所能,為我們的家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。
第三單元:通識教育-媒體識讀
1月份節目教導官兵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,在這培養基礎上,2月份將延續前一個議題,共同探討「如何在社群媒體中識別資訊真假」,本集將邀請政治大學劉慧雯教授,來分享在複雜網路環境中,辨識資訊的方法,使國軍官兵具備在社群媒體中的識讀能力,避免陷入惡意的資訊操作陷阱。
節目重點:
一、現代新聞傳播快速,資訊來源多元,但其中也充斥著各種錯假消息。許多假新聞會使用誇張、聳動的標題來吸引目光。然而,假新聞的危害不僅僅是誤導個人,有時還可能造成社會對立,甚至影響國家政策決策。因此,在接收訊息時,我們應該學會理性判斷,不輕易被情緒帶動,而是先檢視新聞來源是否可靠,並透過多方查證來確認真實性。並且,看到令人震驚消息時,也不要衝動轉發,因為每一次的分享,都可能讓錯誤訊息擴散得更快。
二、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改變我們接收新聞的方式。根據我們的點擊紀錄和閱讀習慣,自動推薦「我們可能感興趣」的內容,雖然能讓我們更快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,卻也可能讓我們長期只看到某一類型的資訊,形成「同溫層」;當我們習慣性地接收某一立場的新聞,就容易誤以為「所有人都這麼想」,而忽略了不同的觀點。當我們遇到爭議性事件時,更應該查證官方公告或專業機構的分析,才能確保我們不會被錯誤訊息誤導。
給我們的啟示:
每個人都不只是資訊的接收者,也會是傳播者。因此,不僅要學會辨別真假新聞,還應該負起責任,確保自己分享的資訊是經過驗證的。養成「不輕信、不盲從、多查證」的習慣,確認資訊的真實性,避免成為假新聞的推手。大家可將辨識真假訊息的能力分享給身邊的人,大家一同提升媒體識讀能力,打造健康的媒體環境與社會氛圍。
13日週四
民國114年2月第2週 14日週五「莒光園地」節目一覽表
15日週六
|
時間
|
內容型態
|
單元名稱
|
收視對象
|
14:10
|
報導
|
新聞翦影、心輔小叮嚀
|
官、士、兵、員、生、聘雇全體收視
|
14:25
|
專題
|
軍普百科-認知作戰大哉問
|
14:40
|
專題
|
用生命守護家園-孫運璿先生
|
14:55
|
課間休息時間:穿軍服讚、好想講英文、虎帳笙歌
|
15:05
|
專題
|
通識教育-媒體識讀
|
更新日期:114/2/7 點閱次數:2491